设为首页

客服热线:010-56431348

欢迎!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2017装配式建筑行业大事记

2017年度是我国建筑业继续深入改革、继续调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也是全行业继续聚焦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承前启后的关键年。积极稳妥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质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绿色生态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和各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的引领和规范下,装配式建筑已从试点示范项目向区域性全面推广发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2017年,在政策引领,规模化发展、标准规范出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就。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约1.27亿平方米。

一、  国家层面

1. 党的十九大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等核心内容,具体到建筑行业,就是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成为重要载体,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面临持续发展大好机遇。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

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

 

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从编制发展规划、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技术标准、提高设计能力、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进建筑全装修、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培育产业队伍等十个方面提出主要任务,并明确了落实支持政策、创新工程管理制度、建立统计上报制度、强化考核监督和加强宣传等保障措施。


与《“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同时发布的还有《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分别规定了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申报程序、申报条件和管理、监管等方面的要求。11月,在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评审推荐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对复核通过的城市和企业给予确认,首批公布了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按照该文件要求,大部分省、市、地区出台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文件,明确各地方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鼓励政策、保障措施等。


3. 装配式建筑三大标准实施

为健全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三本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规范编制工作于2016年9月底全面启动,11月16日发布征求意见稿,12月中旬完成审查会。

 

2017年1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1417号、第1418号、第1419号公告,分别发布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2-2016、《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3-2016,三本标准的实施日期都是2017年6月1日。

 

三部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将有效发挥技术引领和规范作用,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4.《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即将实施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全国22家企业、30位专家,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目前已定稿,即将发布实施。

 

《评价标准》立足当前实际,适当面向未来发展,本着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精神,确定了衡量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装配率计算、评级等级划分共五章,适用于评价民用建筑的装配化程度,主要针对单体建筑的地上部分进行评价,根据装配化水平,分为1A、2A、3A三个等级。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列入2017年度工作要点

3月,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印发2017年工作要点,将从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配套能力、加强装配式建筑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支持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专项研究

根据科技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共确定科研项目21个,投入中央财政经费4.2亿元人民币,研究内容对于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及木结构建筑均有涉及,研究方向包括了部品制造、智能平台、宜居改造、现场施工等多个细分领域,部分单项技术和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 首部《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2017)》发布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组织行业力量编写的国内首部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2017)》发布并公开发行。


8. 首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汇编》出版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组织行业权威专家和相关企业编写的国内首部完整收录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体系及案例汇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汇编》公开出版发行。


9.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提出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明确了建设百年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装修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明确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意见》提出: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1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

绿色、装配、智慧,成为201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关键词。

 

该《专项规划》提出,构建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发展装配式建筑结构、外围护、设备与管线、内装集成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推动装配式建筑结构安全及可靠性设计及评价技术进步,研发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品部件生产装备,初步建立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的工业化技术体系,形成集成开发应用模式。研究装配式建筑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体系,研发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建筑信息平台。


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

该《规划》部署了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5大主要任务,并明确了5项举措。

 

在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部分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


1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2017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

9月,住建部印发《2017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在该计划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装配式桥梁设计与施工》的编制工作格外引人注目,两项工作均要求在2020年6月完成。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出台后,此次再次将多项装配式相关标准列入计划,推进装配式力度不减。


14. 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该《方案》指出,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


1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

为加快培育新时期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起草了《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并于11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该《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深化建筑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向建筑工人转变,健全建筑工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体系,到2025年,建筑工人技能素质大幅提升,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到1000万,建立保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


16.《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出台

为满足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与《房屋建筑和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31-2015)配套使用,从2017年3月1日开始执行。标准包含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配式钢结构工程、建筑构件及部品工程、措施项目等定额内容。随后,各地方分别根据国家定额出台地方定额,规范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及市场。


二、地方层面


在党中央及国务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装配式建筑整体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各地出台和在编的装配式建筑规范达200余项,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7. 装配式建筑新建面积占比提升

据统计,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比2015年同比增长57%,2017年1~10月,据不完全统计,预计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米。装配式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带动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式施工、装配化装修、装配式设备制造、物流运输及相关配套产品等全产业链的迅速发展。


18. 各地方陆续发布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2016~2020年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建筑。在利好政策推动下,2016年上海共落实装配式建筑1620万平方米,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达到2808万平方米。随着项目大规模落地,大大提振了构件生产企业的信心,预制构件产能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底上海预制构件共有本地企业27家、外地企业14家,产能突破1200万平方米。


北京市2017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17年3月15日起四类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第一类是新纳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第二类是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第三类是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北京市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第四类是在其他区取得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项目,其装配率应不低于50%;且建筑高度在60米(含)以下时,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40%;建筑高度在60米以上时,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20%。截至2017年11月底,北京市在土地招拍挂环节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约755万平方米,占总出让面积的74%;保障性住房实施装配式建筑约306万平方米。


深圳市立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全面提升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技术文件,明确在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进BIM技术及EPC总承包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装配式建筑项目达14个,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4个,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纳入深圳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库统计的项目达90个,总建筑规模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创新建立首批十大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在国内率先创设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等。


三、培训宣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系列政策文件,宣贯最新发布实施的一系列装配式建筑标准、定额及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会、协会及相关企业纷纷组织装配式建筑交流大会、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各种会议,以及各类培训宣传活动,普及装配式建筑政策和技术知识。。

 

全国各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及期刊杂志等媒体乃至自媒体,也纷纷开创装配式建筑专栏、专刊或新建网站,进行装配式建筑领域政策、标准宣贯,技术交流传播,发表评论,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宣传推广,形成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良好舆论导向,加快了相关领域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


2017年,代表性的会议有:

 

19. 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装配式建筑重点推进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14个城市,积极推进地区、鼓励推进地区的18个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及相关企业代表共150余人出席会议。

 

20. 5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沈阳)装配式建筑政策与技术交流大会在第六届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同期召开,博览会吸引数千家参展企业、数万观众参与,交流会汇集了300余名代表参会。

 

21. 7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装配式建筑装修与建筑设计一体化及BIM技术应用经验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部领导、业内专家及同行300余代表出席,共襄装配式装修与BIM应用盛举。

 

22. 9月,中国(广州)筑博会圆满举行,同期举办国际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吸引行业内众多人士参与和关注。

 

23. 10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组织召开的2017年度全国装配式建筑暨绿色建筑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和相关司局领导以及来自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共140余人出席会议。该会议是一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了16届,主要是总结交流各地发展经验,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24. 10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第16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在北京新国展召开。该展会是城乡建设领域最权威的绿色建筑特别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行业盛会。2017年的大会规模、参展企业、参观观众数量均达历史新高。

 

25. 10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7全国装配式建筑交流大会在京召开,共计500多名各界代表参会。

 

26. 10月,第六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成功召开,来自全行业近200余家会员代表出席大会。


27. 10月底,2017亚洲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BIC)开幕,500余家展商,近三万名观众,突破四万平展出面积,为参展观众呈现了一场建筑行业全产业链盛会。

 

28. 11月2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提升经验交流会在深圳成功举办,部领导、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及相关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700余人参与工程观摩和学术交流,贯彻装配式建筑质量第一理念,交流质量管理成功经验。

 

29. 11月,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中国(长沙)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程技术博览会开展,规划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设置装配式建筑演示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建筑高新技术展示区、宜居住房展示区、现代建筑成果体验区等七大展区。

 

30. 12月,以“聚力绿色建筑创新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主题的第十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期间,同期召开了装配式建筑论坛,来自江苏各地及部分省市的从业人员200余人出席会议。

 

31. 12月,由中国房地产报社、中房智库主办的中国房地产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房地产业积极参与装配式建筑政策及发展讨论,形成装配式建筑发展全产业链聚力。


四、其他亮点


32.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适宜技术和标准化部品部件目录首次向全国同行公开征集。

 

33.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新增装配式建筑技术大类。

 

34. 2017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了2017年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评审工作,共有38个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获此立项。


35. 2017年度,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落成,在技术创新、市场模式、管理水平、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整合、数字化应用等方面体现了综合进步,具有典型引领效应。 

 

36. 2017年,全产业链企业合作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转型企业增多,企业间技术交流频繁,学会协会的团体标准大幅度增加,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日趋向好。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建筑质量和品质,是时代赋予建设行业的伟大使命, 2017年取得的成就,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唯有戮力向前,方不负时代所托。愿行业携手,砥砺奋进,共同迎接装配式建筑发展美好未来!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网

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专家智囊团

覆盖范围

     全网频道覆盖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下设332个市级频道,共2861个县级频道,为全国县域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等提供“一站式”招商引资专业服务。

 更多>>

资源对接

     国际合作对接、品牌战略咨询、投融资、猎头服务、危机公关、高端峰会等,目前已经拥有上万企业服务经验。 
 更多>>

战略合作

     全球几十家政府机构、5万家行业企业、百余家行业协会、百座城市、百家媒体网站、十余家高等院校以及上千行业专家资源。
 更多>>

 

 新媒体 官方微信 

 搜索公众账号:zgzpsjz

 中国装配式建筑交流群QQ2:
 537428632(已满)

 中国装配式建筑交流群QQ3:
 570623687

 新浪:http://weibo.com

 腾讯:http://t.qq.com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推广合作 | 广告服务 | 留言建议 | 资料订阅

Copyright 2016 网址:www.chinazpsjz.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8177号

Tel:010-59466227  Fax:010-56431348   邮编:10001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中国铁建广场E座19层

备案主体:中建鼎成(北京)咨询顾问有限公司